top of page
DSC08391.jpg

參與式工作坊

本作品特別邀請鹽分地帶詩人黃文博老師與藝術家謝明奇老師共同參與創作。黃文博老師以臺語詩表達故鄉情感與期許;謝明奇老師帶領北門國小師生以參與式創作工作坊發揮創意,想像著「阮兜」如果是一座與海共存的高架小屋,將是何種面貌?以剪貼彩繪展現天馬行空的「阮兜」未來面貌。

詩詞創作 \ 黃文博

​工作坊指導老師\謝明奇

特別感謝 \ 臺南市北門區北門國民小學

共同創作 \ 詹又宣、周嘉誠、周嘉綺、吳宜恩、林淳有、張景宥、陳碧芬、陳知妧、林婷儀

關於「阮兜

【阮兜】    黃文博

 

阮兜蹛佇鹽分地帶

曠闊的大海,是阮趁食的世界

曝鹽掠魚討海,安身立命寄望未來

暮色也意愛,攑頭滿天紅彩

阮猶聽會著風車紡過的司奶

淡薄仔生份,淡薄仔熟似

 

徛佇風頭水尾

阮用藝術的筆,畫鹽鄉的美麗

性命情調畫滿水埕半爿月

阮用文學的筆,寫鹹鹹的土地

偌濟風霜攏寫佇秋風行過的菅芒花

 

阮兜蹛佇北門嶼

離鄉背井,數念彼間紅瓦厝

夢起夢落,心情不時半沉浮

風風雨雨,演的攏是三代舊情事

00:00 / 01:40
黃校長簽名檔去背.png

本創作由鹽分地帶詩人黃文博校長,以臺語詩詞創作傳達對故鄉-北門之情感。

 

本地是臺灣西南沿海含有極高鹽分的地區-臺南市北門區,日治時期將北門郡劃為「鹽分地帶」,包括了現在臺南的佳里、北門、將軍、七股、西港、學甲等地區;這片鹹鹹的土地孕育出了臺灣文學-鹽分地帶文學,我的家就在這。這裡有廣闊的大海,曬鹽、討海、抓魚是這裡的日常,也是我生活之處。傍晚夕陽是北門常見的美麗風景,看著遠方廢曬鹽田的風車,彷彿還可聽見運轉的聲音,有點生疏卻又有點熟悉。

 

這裡是風頭水尾,最貧瘠、荒涼之地,我用秋天的冷風、管芒花、水裡的半月倒影呼應這荒涼感。即便如此,這裡是我們的家,孩子們用藝術畫筆畫出鹽鄉之美;我用文學的筆寫下對這片鹹鹹土地的情感。

 

我的家就在北門嶼,也是我現在居住的地方,曾經我離鄉背井到異地,卻總是在夜深之時想起故鄉的情景,有好也有壞,但這就是我深愛的故鄉。

「參與式工作坊
IMG_0625.jpg

設置單位 \ 交通部觀光署雲嘉南濱海國家風景區管理處

設置地點 \ 北門遊客中心

藝術設計 \ 陳昱良

影     像 \ 探索星球影像工作室

參與人員 \ 蔡岳達、魏婉如、張雅雄、姜春樹、姜智仁、羅凌芳、吳清白、鍾承松、陳守國、丁鶯吉、陳俊雄、林鳳全、森光亮、簡宜圓、賴玉沛、姜智軒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