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自由的顆粒-么子

當海回來時

年幼孩子開心的奔跑迎接

再大的風浪都不怕

因為他是家中被呵護的掌中寶

自由是他專屬的天命

也背負著家族更上一層樓的期待

在外人眼中,傳統大家族中的么子是最幸福的,鮮少受宿命的束縛,所有最好的一切都留給他;「可以選擇」或許是他的天命,卻也背負著家族希望他可認真讀書,當個醫生、老師讓家族擺脫世代曬鹽的期待。

 

作品以鹽分地帶詩人林佛兒《鹽分地帶》詩意作為背景參考,將象徵么子的屋型裝置命名為「自由的顆粒」,也寓意鹽分地帶的貧瘠土地孕育出許多傑出人才。作品造型源自鹽田邊的「泵浦寮仔」,在早期人力為主的作業時代,大家都視「抽水馬達」為珍寶,特地建磚造小屋來保護馬達。所以家族中的么子就如同那顆馬達,從小極備呵護,接受最好的家庭資源,於未來也有更多自由的選擇,卻也背負長輩「望子成龍」的期待。作品於屋頂設計一支小鹽風車裝置,藉以呈現么子天真童趣形象,也象徵著即使未來的某天,他們在異地發光發熱,仍不忘自己是由鹹鹹的土地結晶出來的自由顆粒。

DSC08282.jpg

設置單位 \ 交通部觀光署雲嘉南濱海國家風景區管理處

設置地點 \ 北門遊客中心

藝術設計 \ 陳昱良

影     像 \ 探索星球影像工作室

參與人員 \ 蔡岳達、魏婉如、張雅雄、姜春樹、姜智仁、羅凌芳、吳清白、鍾承松、陳守國、丁鶯吉、陳俊雄、林鳳全、森光亮、簡宜圓、賴玉沛、姜智軒

bottom of page